BIPV:即光伏建筑一体化(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),一种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,与BAPV(将光伏组件附着在现有建筑物上)不同的是,BIPV通过光伏组件和建筑材料( 如遮阳设施、窗、建筑外墙、外屋顶等)的结合,形成一种新的建筑材料建筑用光伏组件,如光伏幕墙、光伏玻璃、光伏采光顶等,从而使传统建筑转变成为可发电的节能建筑,推动建筑从耗能向产能、节能转变。
从“2℃”到“1.5℃”的目标变化,使得原本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比2010减少20%的比例变成了45%,并且2075年实现“净零”排放变成了2050年。显然,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1.5℃的目标使得全人类要比2℃的目标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。
探索“光伏+”的不同应用形式成为光伏产业拓展发展空间的突破口。BIPV作为有效降低我国建筑能耗的方式
据测算,若我国实现2060达到“碳中和”的目标,那么到那时,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会是现在的70多倍,而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多,风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多,太阳能将成为众多可再生能源中的主力队员。
建筑光伏装机量尚不足光伏装机总量的10%。我国2020年BIPV装机容量已达709MW,但从国内市场来看,我国光伏产业的全产业链走在了世界前列,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发布的数据,约占全球BIPV总装机量的七成。从全球来看,目前,
中国作为全球应对气侯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、贡献者和倡导者,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之一,时间紧、任务重,尽快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刻不容缓。目前,要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,最主要的途径是采取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,改变能源结构,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;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;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等措施。
2016年,《巴黎协定》指出,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。2018年,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《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1.5C的影响报告》,指出1.5℃是综合多方面分析后的升温阈值,超过该值后,较多系统可能会处于不可逆状态。要实现全球升温比工业化前不高于1.5C,到2030年,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须比2010年减少约45%,到2050年应实现碳中和(“净零”排放)。
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对的一个恒久的话题。全球变暖带来的一系列如极端天气、冰川消融、海平面上升、旱涝灾害等灾害,严重影响着人类和全球生态系统。持续升温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,其中,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。
目前,我国BIPV产业链已经形成上游光伏电池生产,中游系统集成以及下游包括包括政府、居民、工商业用户等投资商的产业链体系。
数据显示,2019年,全球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为410.5ppm,是1750年的148%,与早期人类出现的300万年前大体相同。2019年与2010年相比,大气中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年均增长了2.37ppm;2021年2月14日,大气中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414.2ppm。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措施。